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行政区划代码|人口|面积|邮编

来源:互联网时间:2022-12-30 10:04:04

龙游县,隶属于浙江衢州市,位于浙江省西部,金衢盆地中部。地理坐标为,北纬28°44′—29°17′,东经119°02′—119°20′之间。北靠建德,东临金华市区、兰溪,南接遂昌,西连衢江区,辖2街道、6镇、7乡,总面积1143平方公里。2010年,常住人口36.24万人,少数民族23个,少数民族人口10700人,是浙江省历史上最早建县的13个县之一,是浙江东、中部地区连接江西安徽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,是传统农业县。

区划名称龙游县
行政级别
区划代码330825
辖区面积1143 km²
人口数量36.24 万人
车牌代码浙H
电话区号0570
邮政编码324400
行政驻地龙游县太平路28号
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
地理位置浙江省西部,金衢盆地中部

龙游县行政区划

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
龙洲街道330825001
东华街道330825002
湖镇镇330825101
小南海镇330825102
詹家镇330825106
溪口镇330825109
横山镇330825110
塔石镇330825111
罗家乡330825201
庙下乡330825203
石佛乡330825207
社阳乡330825209
大街乡330825211
沐尘畲族乡330825212
模环乡330825213

龙游县建制沿革

秦王政二十五年(前222年),秦灭楚,于姑篾之地设太末县,隶会稽郡,为龙游建县之始。

唐贞观八年(634年),更名龙丘县。

五代吴越宝正六年(931年),吴越王钱鏐以“丘”与“墓”近义不吉,又据县邑丘陵起伏如游龙状,遂改龙丘为龙游。

宋宣和三年(1121年),因有诏讳“龙”字,改名盈川县。

绍兴元年(1131年)复称龙游。

元朝,隶属江浙行省衢州路。朱元璋攻占衢州后,改衢州路为龙游府,仍置县。

元至正二十六年(1366年),改龙游府为衢州府,县如旧。

清朝,沿明制。

民国二年(1913年),龙游县直属于浙江省。

民国三年至十五年(1914年至1926年)属金华道。

民国十六年至二十一年(1927年至1932年),直属于浙江省。

1949年5月12日,龙游县城解放,成立龙游市人民政府。

1949年6月8日改为龙游县人民政府。

1959年12月底,龙游县撤销并入衢县。

1962年,龙游县复制。

1973年,龙游县撤县。

1983年9月,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龙游县建制,属金华地区。

1985年5月,金华地区撤销,分设金华、衢州为省辖市,实行市管县体制,龙游县归属衢州市领辖。

1997年,龙游县辖9镇、12乡。

2005年12月,经衢州市政府批准,龙游县调整为辖2街道、6镇、7乡。

2008年8月,龙游县行政村规模调整,行政村数量由原来的432个调整为262个。

龙游县地理环境

位置境域

龙游县位于浙江省西部,金衢盆地中部,介于北纬28°44′-29°17′、东经119°02′-119°20′之间。辖区东连金华市,西交衢江区,北与东北界建德、兰溪两市,南接遂昌县,县境南北长61.5公里,东西宽29.37公里,总面积1143平方公里。

地质地貌

龙游县地处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。龙游县境内山脉、丘陵、平原、河流兼具。南仙霞岭余脉,北千里岗余脉,中部金衢盆地,衢江自西往东横贯中部,流程28公里。地形南、北高,中部低,呈马鞍形。最高点是县西南茅山坑,海拔1442米。最低点是湖镇镇下童村,海拔33米。

气候

龙游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具有明显的盆地特征,光照、气温、降雨、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都有明显的变化,其特点是:温度适中、光照充足、雨量充沛、旱涝明显。垂直差异明显,春早秋短,夏冬长。龙游县年平均气温 17.1℃,最热月的平均气温28.8℃,最冷月平均温度5.0℃,极端最高气温41.0℃,极端最低气温为-11.4℃。全年无霜期为257天。≥10℃的活动积温5441℃。年平均降雨量1602.6毫米,年平均相对湿度79%。全年日照数为1761.9小时,总辐射量110千卡/平方厘米。

水文

衢江、灵山江穿城而过,衢江船厂沙洲、石窟沙洲静卧县城东西。

土壤

龙游县境内岩性复杂。地貌类型多种,加开发历史悠久,形成土壤类型多样。龙游县土壤以红壤为主,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,其分布规律大体上是:海拔600-650米以上的低中山基本上是黄壤,600-6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大部分是红壤,海拔10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是潮土和水稻田。据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,土壤总面积982.74平方公里。分5土类,12亚类,43土属,106土种。其中红壤类530.93平方公里,占总土壤面积54.03%;黄壤类82.57平方公里,占8.40%;岩性土56.96平方公里,占5.80%;潮土25.99平方公里,占2.64%;水稻土286.29平方公里,占29.13%。

龙游县自然资源

植物资源

龙游县在森林植被分区上属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带。由于南北光热条件不同,又分为两个植被区。北部的浙皖山丘青岗、苦槠植被区,南部的浙闽山丘甜槠、木荷植被区。天然阔叶林呈现次生状态,主要植被类型大体有9种。

动物资源

1989年动物协会诸葛考察小组在龙游县考察记载,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主要有35种(兽类31种、禽类4种)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老虎、黑麂、花山鸡三种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、大小灵猫、獐、苏门羚、白乌6种,国家一般保护动物多种。

龙游县人口民族

人口

1、常住人口

2010年,龙游县常住人口36.24万人,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6.82万人相比,十年共减少0.58万人,下降1.58%。全县常住人口中县外流入人口为3.06万人,占8.44%。

2、家庭户人口

2010年,龙游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2.87万户,家庭户人口为32.79万人,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.55人,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.99人减少0.44人。

3、性别构成

龙游县常住人口中,男性人口为18.86万人,占52.04%;女性人口为17.38万人,占47.96%。总人口性别比(以女性为100,男性对女性的比例)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1.61下降为108.52。

4、年龄构成

龙游县常住人口中,0-14岁人口为5.22万人,占14.40%;15-59岁人口为24.41万人,占67.36%;60岁及以上人口为6.61万人,占18.24%,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 4.33万人,占11.95%。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,0-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.56%,15-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.22%,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.36%,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.06%。

5、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

龙游县常住人口中,具有大学(指大专及以上)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.05万人;具有高中(含中专)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.56万人;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.85万人;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.11万人(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、肄业生和在校生)。

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,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(指大专及以上)文化程度的由1843人上升为5655人;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9032人上升为12572人;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30980人上升为35462人;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41222人下降为33417人。

龙游县常住人口中,文盲人口(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)为2.68万人,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,文盲人口减少0.39万人,文盲率由8.34%下降为7.39%,下降0.95%。

6、城乡构成

龙游县常住人口中,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.97万人,占35.79%;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.27万人,占64.21%。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,城镇人口增加了4.64万人,乡村人口减少了5.22万人,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.17%。

7、人口地区分布

龙游县常住人口按街道、乡镇分布如下:

街道、乡镇常住人口数(人)
全县合计362380
龙洲街道88894
东华街道35136
湖镇镇42472
小南海镇26780
詹家镇20990
溪口镇17862
横山镇24281
塔石镇32921
罗家乡6013
庙下乡8447
石佛乡11904
社阳乡6292
大街乡5162
沐尘乡7650
模环乡27576
其中:工业园区3687

民族

2007年12月,龙游县少数民族23个,少数民族人口10700人。汉族最多,次畲族,尚有蒙古族、回族、苗族、壮族、满族、水族、彝族、土家族、黎族、土族、毛难族、藏族、维吾尔族、布依族、朝鲜族、侗族、瑶族、白族、哈尼族、傣族、傈僳族、佤族、仡佬族。

龙游县历史文化

重大事件

1862年1月15日,新任浙江巡抚左宗棠指挥湘军从皖南进入开化县境,开始在浙西进行军事反扑。3月上旬,李世贤指挥太平军分两路迎击,北路由遂安西攻开化,南路自金华、龙游,西进衢州全旺、大洲一带。又分兵从衢州西部进据常山招贤,切断衢州和江山、常山之间的交通。4月上旬,李世贤并以主力从江山大陈、双塔底插入江山南境,直扑防守峡口的闽军总兵曾元福部。左宗棠以“此处有关大局”,急从常山派湘军将领、衢州知府刘典率军南下,与江山李元度合力“会剿”,在石门、花园岗被太平军击退。4月16日,左宗棠亲率所部三路猛攻石门、花园岗。太平军据垒坚守,凭墙发炮。清军“攀垒者坠壕,入垒者斫死,毙千人,不敢再进”。4月19日,太平军又在石门前面五家岭小丘筑垒7座,迎战清军。因军粮不济,于4月23日夜间撤离石门、花园岗,经长台敖村东返衢州、龙游。龙游地处金、衢之间,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,清军要沿衢江东下,非先夺取龙游不可。左宗棠把龙游的太平军看作“如骨在喉,非探取之不快”。他首次进攻龙游时,命总兵刘培元军驻扎在龙游城西十里的龟塘山,派其副将率四营人马助战;又调江西道员屈蟠、王德榜两军屯扼全旺,作刘培元后援;自己亲率清兵进驻距城十里的潭石望(团石湾),策应两路。气势汹汹,妄图一举拿下龙游城。

地方风俗

龙游县有多种地方戏剧流行,名伶辈出,是婺剧重要发源地。民间舞蹈盛行龙舞、狮舞、采茶灯、马灯等。20世纪50年代初,下库泥望见陈龙曾与奉化布龙组合,上京演出,‘名噪一时。民风淳朴,以艰苦创业著称。农民勤于耕作,治无隙地。行商不辞艰辛,“挟资以出守为恒业,即秦晋滇蜀万里视若比舍”

龙游县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处,出土二级文物18件、三级文物百余件。古建筑尤明清时代民居保存完整为江南罕见,宋明两代的砖塔原有9座,今存8座。绍衣堂、舍利塔、横山塔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方言

龙游话是一种吴语方言,属于吴语金衢片。

龙游县风景名胜

龙游石窟

7个石窟紧挨着,排列工整,布局呈北斗七星的形状。每个石窟均有石阶通向洞底,石窟内的石柱根据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,其布局符合力学原理,洞与洞之间的间隔,有些仅50厘米。在石壁上,有神秘的图画,刻有马、鸟、鱼、数米长的闪电状刻纹。在这7个石窟周边1公里范围内,类似的石窟共有24个,沿衢江北岸还分布着更多的石窟,这是一个庞大的石窟群。

龙游民居苑

龙游民居苑在龙游镇南郊鸡鸣山,占地6.6万平方米,系将龙游乡间部分缺乏就地保护条件的明、清古建筑集中迁移至此而形成的。除鸡鸣山原有的鸡鸣塔外,1991年开始由原址迁建于此古建筑有“高岗起凤”、“翊秀亭”、“巫氏厅”、“汪氏民居”、“邵氏小厅”、“灵山花厅”等六座。

舍利塔

在县城东11公里湖镇下街,始建无考,北宋嘉祐三年(1058)重建。六面七层,楼阁式实心砖塔。高26.4米,基座砖砌,每面宽2.30米,须弥座高1.60米。每层每面有倚柱、佛龛呈壶门状,内置玉佛,底下四层玉佛已盗失。倚柱间用阑额相连,上有砖砌扶壁栱二朵,为四铺作出单杪。腰檐为菱角牙子叠涩组成,檐头挂风铃,顶部塔刹完整。造型精致,为省内宋塔中少见。1981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横山塔

在县城北16公里横山乡横山村,明嘉靖十二年(1534)建。八面七层,楼阁式空心砖塔。高30余米,塔内直径3.5米,壁体厚1.16米。塔基及须弥座以红砂岩砌成,高0.59米,束腰部分刻卷草纹饰。各层收分较和缓,配富于变化腰檐,檐下用墨绘转角斗栱,平身科亦绘一斗三升斗栱。塔身底层东南西北各有壶门,以上各层皆有四壶门,设平座,方向错开。塔刹上部相轮已毁,塔砖脱落严重。塔砖刻“大明嘉靖甲午张氏横山塔砖”等字样。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(1989年列为省级)。

湖岩塔

在县城东9公里七都乡曹垄村,明嘉靖三十七年(1558)建。六面七层,楼阁式空心砖塔,高30米。塔基须弥座用条石叠砌。塔身收分缓和,每层隔面有拱券门。砖砌倚柱,施阑额。每层用五层菱角牙子叠涩出檐,塔刹石制。第二层正面砖砌匾额上有“湖岩状观”4字。1984年10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鸡鸣塔

鸡鸣塔在县城东南郊鸡鸣山上,明嘉靖年间建。六面七层,楼阁式空心砖塔。高21.4米,基座条石砌成。各层腰檐均以4道菱角子叠涩组成。塔身收分明显,顶上二层尤甚。各层檐下均砖制一斗三升斗栱,各层转角处皆砖砌倚柱,倚柱间额枋相连。底层东北、东南、西南面拱券门,二层以上层面有壶门。塔刹无存,东北向各层塔檐损坏严重,塔身裂口多道。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龙洲塔

龙洲塔又名文峰塔,在县城东北新桥头。明隆庆年间始建,清乾隆五十三年(1788)七月重建,故第三层砖砌匾额“龙洲耸秀”4个大字边款有“乾隆五十三秋月吉旦”等字。六面七层,楼阁式空心砖塔,高26.13米。塔基二层条石砌成,高0.48米,塔身倚柱砖砌,柱头上施一斗三升式转角斗栱,底层及第二层平身科施二攒,二层以上一攒。底层南面有1拱券门,以上各层隔面有壶门。塔内原有木结构,现无存。塔檐除底层外,各层东北角及西北角均坍塌,塔刹已毁。1982年4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浮杯塔

在县城东4公里七都乡朱家村,明万历年间建。六面七层,楼阁式空心砖塔。高40余米。基座用条石砌筑,底层西面有1拱券门,以上每层隔面做有拱券门,用五层菱角牙子叠涩出檐。塔顶置铜质露盘,四面用铁索固定,塔身第三层石匾上有“浮石宝塔”4字。1984年10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刹下塔

在县城北志棠乡塔下叶村,明万历年间建。六面七层,楼阁式空心砖塔。高30.3米,石制须弥座高1.1米,束腰部分0.36米,下枭刻有花纹图案。底层塔身特高,各层砖砌倚柱都向中心倾斜,构成塔身向内递收的轮廓。底层有七道菱角牙子叠涩出檐,三层以上减为6道,檐角上翘,造型富有向上感。檐下用墨绘转角斗栱和平身斜斗栱,底层正北、东南、西南3面开拱券门,塔顶覆钵形,塔刹大部已毁。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沐尘塔

在县城南23公里沐尘乡沐尘村雷峰山,建筑年代无考,据形制推测当属明朝。六面七层空心砖塔。塔身第七层以上被雷击毁残高约13米。塔壁厚1.15米,塔基须弥座用粗麻石板平砌成。徒刑如同六棱柱,通体用25×13厘米青砖实砌,自上而下收分较大。第二层起每面每层有拱券形假门。每1券门两侧槏柱。第一层东南向有10.42米宽,1.45米高拱券门可供人进出。1986年7月列为县级文物单位。

浙江衢州市相关地区

浙江衢州市相关文章